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快速进步,衍生出许多用于户外的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现在的生活工作中,人们对于户外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户外公共场所充电设备紧张,充电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烦恼”。
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增加,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建设和运营单位亦是越做越大,充电桩市场发展迅速,新的问题突如其来。设备利用率低、维修不及时、维修费用高,导致部分充电桩使用率偏低。针对公共场所的用电难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发了一种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建设维护的新产品——能源互联网插座。
突破传统户外用电模式
“换个思路做市场,一定要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战略,想方设法让机器多干活,人类少干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罗平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说,几年时间内,能源互联网插座从问世到逐步打破传统充电桩模式,解决了不少户外用电难题。户外用电要突破传统,实现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有力地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
电力从用户端走向市场化,更加符合能源互联的趋势。通过跨界整合多种技术,打造全新零售电运维工具。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构建出“公共场所用电(能量)精细化管理商用平台”,旨在有效解决大众出门用电难、充电难问题。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的需求越来越趋于明确。首先,国内公共场所用电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电网公司都是为室内提供用电,电表收费模式已十分普及。而在户外,供电设施短缺,关键是用电收费环节的人工成本难以降低。基于安全用电的市场需求呈爆发性增长。截至今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17万辆,与去年年底相比增加36万辆,增长9.45%,户外的充电需求旺盛并猛增。其次,智慧城市、智慧用电、有序充电、尤其是户外用电要实现统一规划管理。能源互联网插座采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全面、自动监控,实现精细化智慧用电管理。
作为一种智慧用电的新工具,能源互联网插座让老百姓的户外用电更加安全放心。利用互联网共享插座内的电能计量单元,可直接完成电能量计量和对电压、电流、功率、温升的监测,误差小于1%。同时,互联网共享插座内配置有温度传感器,出现过载、过温、过充、浪涌、漏电等异常时,将自动断电,同时向业主发送信息,提醒及时排查问题并及时维护,从源头消除火灾等隐患。
相较传统的充电桩设备,能源互联网插座的信息化程度更高,所有充电均可实现有序充电。智慧充电插座可以按需充电,峰谷充电,远程自动充电。许多现代化功能比充电桩提供的功能更为先进,各种各样的业务可实现市场化运营。提供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优惠打折、包年充电、峰谷套餐充电,应有尽有。
“任何一个物业管理人员,甚至是农家乐的业主,饭馆的小老板,安装插座,就变成了‘零售电’的服务商。新技术可安全管理,投入少,简单、易用,让电工安装,便于推广。”张罗平说,构建大众参与的商业模式,通过安装插座,提供碎片化的用电充电服务,让公司自己成为服务商。
建立数字化用电新体系
应对电力市场化的现实需求是长期任务。伴随“云大物移智链”和5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已成引领和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手段,应用数字技术促进“十四五”产业升级、推进行业市场化改革、创造用户服务新需求是电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15大重点方向,其中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早在5年前就开始布局。通过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新活力。
要建立有序用电新体系,离不开智慧统筹控制户外用电过程。“能源互联网插座在峰谷价差的市场化引导机制下,实现一种崭新的削峰填谷功能,辅助解决电网稳定难题。”张罗平介绍说,通过建立一种峰谷充电套餐的商业机制,引导各种电动车(电动汽车)用户参与峰谷调节充电这种新型有序充电活动,为电网提升负载均衡、用户降低出行成本,全社会降低储能投入,一举多得。
低成本的户外用电设施,带动新产业快速发展。据了解,能源互联网插座采用最新基于大数据及物联网智能芯片,统一计量标准,提升用电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通过加强对充电设备防盗安全监控,便于大规模化运营管理,提供最便捷的户外用电服务。
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云大物移智链”多项技术协同工作是实现数字化电力体系的基础,而创新设备的运用是电力行业未来迈向市场化的可行路径。通过全新的用电(能量)精细化管理平台落地实施,能够促进电力行业达到100%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能源互联网插座把用电管理商业体系遇到的数字化,精细化,市场化,无人化特征直接集成到了一个物联网终端,用一种新工具打通了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实现了未来电力运营市场化管理的社会成本最低化。